寒風(fēng)掃著老屋后的墩山,草木與黃土融為一色,延綿不絕地伸向遠(yuǎn)方與天相接,瓦藍(lán)藍(lán)的天上白云隨風(fēng)飄流著,早已凋零的樹葉,時而像一群枯葉蝶翩翩起舞,時而像孩童手里的紙片洋洋灑灑,給枯燥的陜北初冬增添了一絲生機(jī)。站在墩山古烽火臺上的父親,瞅著坬地上吃草的羊群,實在無聊了便放開嗓子吼幾聲最原始的陜北民歌。
“上一道道了坡坡,哎呦呦哎,下一道道的梁”“山丹丹那個開花花呦,紅艷艷”,一首首地道的陜北民歌在城隍梁這個村莊的墩山上“毫無征兆”地響了起來。“藍(lán)格瑩瑩”“紅格當(dāng)當(dāng)”“白格森森”這些陜北民歌中獨有的詞匯從口中迸發(fā),給陜北文化又增添了一份厚重感。這歌聲在黃土地上“肆意”傳揚,就像陜北的山一樣沒有約束。濃重的陜北口音給陜北民歌賦予了最質(zhì)樸的美感,就像山后面連著的一座座山那樣迷人,總想讓人一探究竟。
父親放羊去的墩山原本沒有名字,陜北多數(shù)的山也沒有個正經(jīng)名字,只是附近村民以往習(xí)慣的稱呼,就像老家“城隍梁”這個名字也是祖祖輩輩這樣叫出來的。屋后的墩山并沒有名氣,只因在山頭上有一座古烽火臺,樣子與農(nóng)家人剁肉的木墩相像,便被冠以“墩山”這個名。墩山周圍的土質(zhì)松軟,各種野草長勢甚好,也沒栽種多少杏樹、槐樹,只是多了一些叫檸條的灌木。
墩山伴隨著父親的歌聲走過了四季。春草的嫩芽,夏枝的生機(jī),秋葉的肥美,冬雪的潤澤,把獨屬于黃土高坡那粗獷中帶著細(xì)膩,厚重中透出敦實的美,灑遍著黃土地的每個角落。羊群圍著墩山悠閑地啃食著野草樹葉,父親在墩山下歇一歇腳。實在無聊了,順著土臺階爬上烽火臺頂上,對著羊群、對著山溝、對著黃土與天相間的地方吼兩句,酸掉牙的曲兒無拘無束地響起,在三五里見不到人的山野中,倒也不怕人笑話。
沒有伴奏,羊群當(dāng)了聽眾,這歌聲粗獷得像陜北的土丘溝壑,沒有高低起伏的變換,更談不得婉轉(zhuǎn)動聽,全憑力氣吼出來,把刮來的風(fēng)禁止在山的那側(cè),把杏樹、山桃樹從嫩芽震落了葉子,把心中的波瀾一個勁兒地從褶皺唱平坦了去。倒是有一兩只小羊叫著朝著父親走來,怕是把父親的歌聲當(dāng)成了平日里加食玉米粒子的呼喚聲,見父親在烽火臺的頂上,扭頭邁著毫無怯怯的步子回到了群里,像是失去了玩具的孩子,又像是在抱怨父親“哄騙”了它。父親在墩山上的歌聲是心靈的釋放,是熱愛的迸發(fā),是生活激情與黃土高坡最真摯的對白。
“對面的圪梁梁上那是一個誰,是不是我那個要命的二妹妹。”國慶節(jié)回家時,我又一次聽到了父親在墩山上的歌聲,毫無旋律卻不失其意,方言濃厚卻不失其韻,聲音洪亮又充滿厚重,把陜北那粗獷豪放、不拘小節(jié)和對生活的熱愛與激情展現(xiàn)得淋漓盡致。
也許是離家的日子久了,每一次在街上聽到播放陜北民歌時,我心中都倍感親切,就仿佛又回到了那充滿激情與熱愛的黃土高坡,回到了城隍梁這個小村莊,悄悄地坐在腦畔后的杏樹下,聽著墩山上傳來的歌聲。(漢鋼公司 薛生旭)